WEBSITE:https://www.jessieontheroad.com/
来澳洲已经整整四个月了,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不会像想象中那样顺理成章,一切都得靠自己。
刚到悉尼时,我待了一个半月。佛系完成了三个外卖平台的新手任务后,大多数时间都在度假。每天睡到自然醒再出门,把city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,一天两万多步全靠双腿。晚上最期待的就是饥饿杰克的薯条🍟。我一个人坐火车、坐渡轮四处闲逛,很chill也很自在,只要每天赚够住宿费就行。
那段时间打卡了很多心愿清单:
✅在悉尼歌剧院前拍照
✅邦迪海滩晒太阳
✅6月冬天看鲸鱼
✅kiama-gerringong徒步
✅新南美术馆看梵高莫奈名画
✅新南威尔斯州图书馆自习
✅Watsons Bay徒步
✅Little Bay 徒步打卡碟中谍拍摄地
后来开始投简历,才发现悉尼竞争太激烈,英文不好的我几乎没有优势。于是决定去偏远小镇,开始全力看车验车。那时焦虑到不行,看了两周都没合适的车(其实我的5000预算如果提高到8000,很快就能买到),觉得自己既没在工作也没在度假,时间都在流走。那一晚下定决心,坐了17小时大巴北上布里斯班,一周内买到车,又开去小镇。幸运的是,再过一周就找到了两份白人工。
还没落地澳洲的时候,我天真以为能很快进入理想的节奏:白天打工,休息日旅行,顺便提升英语。可现实是,光是生活里的小事就能让我手忙脚乱。英文不好、听力差,kitchen说成chicken,很多时候愣在原地一句话都回不上来。去超市结账、去邮局取快递,经常因为听不懂闹笑话。后来只能硬着头皮开口,哪怕结结巴巴也要让对方明白。到现在口语依旧烂,但起码,该办的事都能办下来。
工作上,虽然在小镇拿到两份待遇不错的白人工,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纯体力活,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。其实这已经算是whv中的好机会,也让我更不敢松手,总觉得以后找不到这么好的班该怎么办。于是shifts一来就全接,一周常常五六十小时,累得脚都不是自己的。一天能赚两千多人民币,看着数字很爽,但身体和精神早就被榨干。靠的无非就是堆工时和叠汇率,跟“暴富”完全沾不上边。
钱的确能存下来,可代价是生活被塞得满满当当,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。来之前说好的“打工度假”,是要去潜水、去旅行、去小镇发呆的。可现实是,工时一多,生活就被挤得只剩上班和睡觉。周围的风景明明很美,我却常常无暇去看。更别说英语学习、考雅思这种计划,几乎都被搁浅。
最难受的其实是那种纠结。中国人的习惯就是怕机会错过,总想着再拼一点。可拼到最后,你会忍不住问自己:“我到底是来干嘛的?”既没有归属感,也没有明确答案。每天在上班和睡觉的循环里,偶尔想起当初的“打工度假”,却发现更多时候自己只是个不停打工的机器。
这四个月,我依旧没有找到答案。存钱的满足感很真实,生活的缺失感也同样刺眼。所以啊, WHV 终究是一段旅程,不是答案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在困境里的选择,也像一个分岔口,让我们看到原来人生有这么多走法。有人提前放弃,有人咬牙坚持,有人一路打卡风景,也有人在迷茫里寻找意义。没有哪种是对的或错的,都是属于自己的版本。或许这就是所谓的“度假打工”,度的是心境,工的是人生。